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相对论是一座里程碑。
对于那些已经基本掌握经典物理学大部分理论的人而言,相对论或许并非高深莫测,能够以较为通俗的方式去理解。然而,倘若连经典物理学的基础都未扎实掌握,想要领会相对论的精髓则着实困难重重。接下来,本文将尽量避开复杂的公式,为大家深入浅出地阐述相对论的起源与内涵。
“相对论” 这一名称,已然蕴含了其核心要义。
简单来说,相对论旨在探讨相对性原理在何种情况下成立,并以此为基石,构建起动力学与时空结构的理论体系。因此,相对性原理无疑是相对论的根基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相对性原理呢?
展开剩余88%通俗地讲,就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物理原理,与另一种情况下的物理原理完全一致。此时,我们便可以认定这两种情况是等效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是 “相对的”,不存在某一种情况绝对优于另一种情况的说法。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我们以狭义相对论的基础 ——“惯性系” 的相对性原理为例。
在某一观察系中,处于静止状态的坐标系和做匀速运动的坐标系,其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是完全相同的。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假如你身处一个封闭且绝对平稳、匀速运动的车厢内,无论进行何种物理实验,你都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运动状态,也无法测量出车厢的运动速度。
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观上我们所认为的静止系(如地面系)和匀速运动系(比如匀速行驶的车厢)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静止系并非特殊的存在,它们之间的运动是相对的。你既可以说车厢静止而地面在运动,也可以说地面静止而车厢在运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表述并无差异。
这便是狭义相对性原理的核心内容:所有的惯性坐标系都满足相同的物理规律,它们之间是对等的,不存在哪个坐标系更为特殊的情况,它们之间的运动是相对的。
这一原理的提出,彻底颠覆了古代人们的传统认知。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宇宙中存在一个 “绝对静止系”,它是独一无二、高于其他参考系的,例如曾经的以太理论。
那么,在了解了狭义相对性原理之后,我们又是如何推导出狭义相对论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电动力学理论中的 “麦克斯韦方程组” 了。这一理论成功预言了光速的存在,并且经过实验验证。在电磁场理论中,无需借助任何参照系,我们就能得出光速,而且它是一个恒定的常数。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这就意味着 “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
起初,人们对此感到难以置信:在地面坐标系以及相对于地面速度为v的坐标系中,同一束光的速度测量结果怎么可能是相同的呢?这显然不符合我们所熟知的速度叠加原理(伽利略变换)啊!就在大家困惑不解之时,数学领域的杰出人物洛伦兹给出了一种数学上的可能性 —— 洛伦兹变换。他指出,如果时空结构并非固定不变(也就是说,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在不同坐标系下可以有所不同,同一段时间的长度在不同坐标系下也会存在差异),那么就能够实现 “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 这一看似不可能的情况。
于是,一个重要的选择题摆在了人们面前:选项一,麦克斯韦方程组是错误的,光速并非恒定不变;选项二,绝对时空观(伽利略变换)是错误的,在不同参考系下,长度和时间并非固定不变。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毅然选择了选项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可以说,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并没有耗费爱因斯坦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假设你是一名生活在 1900 年的物理本科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微积分、矢量分析、经典力学以及电动力学等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大致相当于当今高考数学成绩达到 140 分的水平),那么,即便你此前从未接触过相对论,仅仅依据 “所有惯性系中的光速都相同” 以及 “绝对时空观(伽利略变换)是错误的,不同参考系下,长度和时间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两句话,你完全有可能推导出包括洛伦兹变换和E = mc^2在内的所有狭义相对论的结论。具体的推导过程,大家可以查阅相关的物理学课本。
狭义相对论的出现,彻底推翻了以伽利略变换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有力地维护了相对性原理。从实验的角度来看,早在相对论提出之前,著名的光速测量实验就已经证实了光速不变原理。在地面上,无论向哪个方向传输的光,测量所得的光速都是相同的。然而,地面并非绝对静止,地球不仅在自转,还在围绕太阳公转,那么,怎么可能恰好地面就是那个特殊的 “绝对静止” 系呢?
关于双生子悖论,虽然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下就可以进行解释,并不需要借助广义相对论,但由于其中涉及的数学计算非常复杂,在这里就不展开详细介绍了。在狭义相对论建立之后,洛伦兹变换构建起了一套完美的时空观。
我们知道,速度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速度为0的坐标系。从运动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速度是相对的,那么加速度又该如何呢?是否存在加速度绝对为0的坐标系呢?
乍一看,加速度似乎是存在绝对的0的,狭义相对论也并不否认这一点,而且这一观点也符合一些基本的实验现象。
例如,我们手机里的加速度测量器,就能够感知加速度的存在,并被广泛应用于记步、体感游戏以及重力感应等方面。在地面上,一个完全封闭且做匀加速运动的车厢内,我们是有办法测量出车厢的加速度的。这就不免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速度是相对的,而加速度却是绝对的呢?难道宇宙中还是存在绝对的东西吗?
在狭义相对论发表后的十年时间里,爱因斯坦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加速度也是相对的!“任意非惯性系中的物理规律等同于受到等效引力的坐标系中的物理规律”,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在封闭的车厢内,你无法通过任何物理实验来区分自己是在做加速运动,还是受到了大质量物体的吸引”,这就是广义相对性原理。这一原理也可以表述为 “物体的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
也就是说,在存在质量的宇宙中,加速度的效果(非惯性力)和引力的效果是等同的,不存在绝对加速度为0的坐标系。
但要实现这一点,必然需要做出一些牺牲(就如同狭义相对论牺牲了绝对时间和绝对长度一样)。
在这里,我们牺牲的是时空的平直性,即质量会导致时空的扭曲。这该如何理解呢?以空间站为例,空间站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这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属于非惯性系,存在加速度),同时空间站又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这两种效果完美地相互抵消,使得空间站内既感受不到引力,也感受不到非惯性力(尽管空间站处于非惯性系,但其中的物理规律却与惯性系的规律完美契合)。为了解释这种奇妙的抵消现象,爱因斯坦认为,引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力,而是时空扭曲的表现。从我们的视角来看,空间站似乎在走曲线(做圆周运动),但实际上它是在扭曲的时空中沿着匀速直线(测地线)运动,而这种时空的扭曲正是由地球的质量所引发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扭曲是时空的扭曲,不仅仅是空间的扭曲。比如,当你身处一个自由落体的车厢内,会完全处于失重状态。此时,你在被地球扭曲的时空中走的是匀速直线,而在现实的时空中看起来则是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表明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扭曲。
有了广义相对性原理,再加上时空可以扭曲这一概念,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广义相对论的方程了,即探究物质(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旋转等)究竟会导致怎样的空间扭曲,才能满足广义相对性原理(也就是爱因斯坦方程)。
此时,仅仅具备 1900 年物理本科的知识水平以及高考数学 140 分的能力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这需要运用到微分几何的知识。不过,如果你在数学竞赛中能够获得全国一等奖,并且学习过黎曼几何,那么即便你从未接触过广义相对论,仅凭借广义相对性原理,你依然有可能推导出爱因斯坦方程。
然而,由于当时黎曼几何还不够成熟,而且这一推导过程确实极具挑战性,爱因斯坦第一次完成这个推导就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毕竟他是物理学界的天才人物。而在当今时代,应该已经有不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综上所述,相对论是通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选择相应的相对性原理(如所有的惯性系等价、非惯性系与引力作用等价),并对以往关于时空结构的固有认知(如绝对长度、绝对时间、伽利略变换以及时空的平直性)进行修正,从而对已有的物理现象做出更精确、合理的解释的理论。
至于爱因斯坦所选择的这两条相对性原理是否完全正确,目前还不能绝对地确定。但令人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实验都证实了它们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过程,远比我们在这里所描述的 “仅根据狭义 / 广义相对性原理,承认时空观可以打破,推出主要结论” 要艰难得多。相对论最具突破性的地方,在于定义了狭义 / 广义相对性原理,明确了哪些时空观可以被打破,而不是后续的推导过程。后续的推导更多地涉及数学层面,而相对性原理和时空观才是相对论的物理本质所在。
在我个人看来,狭义相对论对数学的要求并非极高,更重要的是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树立全新的时空观。
所以我认为,只要坚信狭义相对性原理,一个高考数学成绩达到 140 分,并且完成了 1900 年物理本科学习(涵盖经典力学、电动力学、微积分、矢量分析等课程)的人,应该能够完成狭义相对论主要结论的推导。
而仅仅具备高考数学 140 分水平的高中毕业生则可能无法做到,因为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数学潜力,但缺乏充足的物理知识和几何知识储备。我相信,在国内,那些高考数学成绩达到 140 分以上并完成了物理本科学习的同学,推导出狭义相对论的主要结论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广义相对论的难度则要大得多,它对数学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物理知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也只是在课本的指导下完成过一次推导,能够仅仅依据广义相对性原理就独立完成推导的人,无疑属于天才级别(爱因斯坦做到了,而且是在边探索边研究的情况下完成的。如今,应该已经有很多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发布于:辽宁省正中优配-股票怎么配杠杆-配资平台开户-股票配资机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